南方日報 lanisky04 2022-03-09 0
本站非新聞機構,所有資訊皆分享轉載自源稿單位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的關鍵時刻,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搶抓機遇?科技成果如何加快轉化?哪些體制機制障礙亟待被破除?創新要素如何更加暢通流動?
兩會期間,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尤為關注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他們紛紛建言獻策,推動三地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
數字科技企業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得力助手。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擬向全國人大會議提交一份關于數字經濟的建議,呼吁系統推進“數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馬化騰認為,當前“數實融合”正處于系統化、全方位融合的關鍵時期,但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技術應用與不同行業需求的適配性不強,市場機制有待健全,數字化供需缺乏規?;瘜悠脚_等。他還注意到,“元宇宙”、NFT(非同質化代幣)、Web3等新概念的興起,帶來金融、技術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新風險隱患。對此他建議,以“技術—產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思維破解難題,合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具體來說,馬化騰建議,引導數字科技企業面向核心產業和重點領域進行研發,增加數字化轉型的技術供給;發揮技術標準的統領作用,推進數字化轉型技術標準制定,促進工具間集成打通,降低傳統企業使用門檻和成本;提高對“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升級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賽萊拉干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今年帶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干細胞科技創新高地”的提案。他建議,以大灣區干細胞龍頭企業為主體重點培育,著力建設、引進藥效學研究機構、安全性評價機構等產業鏈配套服務機構,促進大灣區干細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形成產業集群和全球生態圈。
“創新科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大動力,在發展創科上香港與內地可以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全國政協常委林建岳建議,希望中央支持港深合作發展“新田科技城”,與河套地區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起,構建更具規模的創科產業區,帶動更多內地及國際科研機構、科創企業進駐,打造港深創科“小硅谷”和年輕人初創發展園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張學修也建議,深港兩地政府應積極推出相應政策,鼓勵支持兩地科創人才增進交流合作,共同建設先進、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港深科技生態圈,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有能力去實現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個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說,當下面臨的挑戰,一是如何加快科技創新要素流通,二是爭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戶大灣區。
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應切實落實企業特別是民營科創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項目等。同時,鼓勵行業領軍企業參與應用基礎研究,設立研究院,與國家及省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共設創新聯合體,加快創新成果應用轉化。
在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中間性試驗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環。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黃友嘉表示,香港在基礎研究、國際市場等方面具有優勢,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力打造一個既服務國內市場、又面向全球的國際化科創中試與轉化樞紐。
他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可加強頂層設計,從推動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發,根據大灣區各個城市在科技基建、創新能力、要素資源、產業形態上的不同條件和優勢,厘清各自的定位和特色功能。同時,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鼓勵建立聯盟,發揮民間組織在商業網絡和運作方式靈活等方面的優勢,牽頭籌建民間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或者行業性的中試轉化平臺,提供有利于產研對接的支援和服務體系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廣州鐵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錢春陽同樣關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他觀察到,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經成為科創的重要陣地。但還存在部分孵化器物理空間高度集中、產業方向模糊等一些難點。錢春陽建議,加強對創新型孵化器的規劃指導,引導孵化機構向提供增值服務和投資等方向發展,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指出,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是科技企業持續創新的保障。他建議打通香港與內地市場的資金循環,具體包括:降低QFLP申請門檻;在深港兩地率先開展“創投通”,設定一定的額度上限,讓香港創投資金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在兩地自由兌換調動;在大灣區先行試點“新股通”,增強兩地IPO市場的融資能力,也可讓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通過認購彼此市場的新股,分享新經濟企業IPO的紅利。
“香港在科研和金融上的優勢,對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加快區域創新而言十分重要。”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常務理事黃錦輝認為,雖然香港與內地的科創產業對接工作持續推進,但在落地執行層面仍面臨不少“大門已開、小門未開”的情況。他建議,要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可適當簡化駐港國際科創公司派遣員工到內地工作時的通關手續;適當降低香港本土零部件入境關稅,提高科創產品成果競爭力,促進更多香港和內地合作的科研成果落地及助力大灣區工業轉型升級;拓寬內地產品的認證渠道,利用香港在檢測認證方面的優勢,助力大灣區成為“國際檢測認證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表示,可以在澳門推動融資,以金融創新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加大對創業者、初創企業和小微科技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同時澳門與廣州亦可通過城市項目合作,構建投融資平臺,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成為同業拆借市場成員和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助力澳門通過金融產業,為高科技產業提供資金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要發揮在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引擎作用,更大力度推進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建議,推動央地協同創新的重大改革舉措在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率先試點,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和人才向粵港澳大灣區集聚。
記者:曾美玲 昌道勵 黃堃媛
周甫琦 郜小平 王佳欣 王彪